五大配资炒股平台 哪些“热门词汇”可以总结西方世界的2023年?|读刊
发布日期:2024-07-31 12:38    点击次数:146

  随着2023年的落幕,各大词典或文化机构评选出的“年度热词”已经尘埃落定。在2024年的开头,我们回顾这些“年度热词”,它们可以被视作对过去一年凝练的总结五大配资炒股平台,也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确定的来年中更好地找到属于自我的坐标。

  例如,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选出的2023年年度热词“rizz”(魅力)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该词是“魅力”(charisma)一词的缩略形式,它指的是某种“风格、魅力或吸引力,来获得一段浪漫关系或吸引性伴侣,许多人认为该词与中文语境下的‘性张力’颇为接近”。该词主要在游戏、短视频等互联网交际场域中由“Z世代”们所使用。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看来,这个词的蹿红说明了年轻一代正以自己的方式,在他们所熟悉的场域中“形成并定义属于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牛津出版社声称年度热词评选的初衷是“反映每一年的精神风貌、情绪特质和关注焦点。”如若我们也抱有类似的想法,那么我们的目光就不能仅停留在某一个“热词”上。事实上,不同的机构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评选“热词”,而一些最终未能获选的词汇往往也能帮助我们把握某些重要现象。因此,借由评选“年度热词”的契机网罗一整个“词群”,并对其中蕴含的情绪、及其指向的现象加以分析,或许同热词评选的初衷更加符合。

  基于此,本次“读刊”将梳理在牛津大学出版社、韦氏词典、柯林斯词典和剑桥词典举办的评选中“入围”的一系列词汇,并将它们分为三组加以解读。在笔者看来,2023年的“年度词群”共同关涉的都是“自我”在现代生活中的处境这一问题。第一组词汇指向的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第二组词汇指向的是“自我”在社会中的焦虑;第三组词汇则关涉到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自我”之本真性的挑战。

  我们拥有健康且丰富的人际关系吗?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评选中,“rizz”打败决赛圈的三名对手——“Swiftie”(泰勒·斯威夫特的粉丝群体)“prompt”(通常指的是向AI输入一定的指令,用于引导AI进行操作和输出)和“situationship”(一种超出了友谊、且通常伴随着性关系的亲密关系,但双方对彼此并不抱有如婚姻那样的承诺)脱颖而出。有趣的是,除却“prompt”,四个词汇中的三个都同人际关系相关,而“situationship”更是和“rizz”相似,主要涉及的是带有性意味的浪漫关系。

  为什么这些词汇在2023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联想到疫情期间成为热词的“哥布林模式”,有学者做出了相当乐观的解读。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语言中心主任卡斯帕·格拉斯沃(Casper Grathwohl)就表示:“去年‘哥布林模式’在大流行期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今年‘rizz’这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词汇排名前列。这或许反映了2023年的普遍情绪,即人们在疫情过后开始‘敞开’自己,在经历了充满挑战的几年后,我们仍对自己充满信心。”换言之,疫情的结束让人们重新关注起了人际关系,并在意起自己的“吸引力”。

  还有观点认为,“Swiftie”和“situationship”的入选意味着人们的社会关系日渐丰富:人们可以同远隔千里的他人因为共同的爱好结合在一起,形成“趣缘社群”;而“situationship”则意味着“性压抑”的消退:不附带严肃承诺的亲密关系也可以被接受,而这样的关系在过去很难得到正视。

  然而,上述解读更多地代表了一种乐观的态度,如若仔细审视,这种乐观的态度未必能得到充分的支持。例如,“rizz”的蹿红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梗文化”的产物:在一次采访中,饰演“蜘蛛侠”的演员“荷兰弟”(汤姆·霍兰德)声称自己“没什么魅力,魅力有限”。然而,此时霍兰德已经与《蜘蛛侠》的女主角赞达亚恋情甚笃。因此,就像中文语境下的“不知妻美刘强东”一样,“缺乏魅力”的霍兰德也迅速因其“凡尔赛发言”而成为了互联网热梗。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很难认为“rizz”的使用率之所以飙升,果真是因为疫情后的人们注意起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

  至于“Swiftie”和“situationship”,正如那些乐观的评论所说,的确昭示着一些进步性的变化,如当下的人们得以在趣缘社群中寻找意义和认同,且不再“谈性色变”。然而,这两种趋势中也都存在着隐忧。例如,斯威夫特的粉丝社群固然是团结互助的——斯威夫特本人会向生活困难的粉丝捐款,为困难粉丝的学业、医疗费用买单,粉丝们在斯威夫特的带领下也致力于公益事业。然而,这一社群也极为狂热,带有较强的攻击性,如《卫报》专栏作者雷切尔·阿罗斯蒂 (Rachel Aroesti)便写道:“你无法与她的粉丝群争论,这些粉丝绝对虔诚且数量惊人。”

  同时,马尔库塞对“性压抑”的解读也提醒人们警惕当前的“性解放”潮流。在马尔库塞看来,良性的“性解放”应当在社会“爱欲化”的背景下进行,它解除的不仅是对“性”(sex)的压抑,更是不以肉体为限的“爱欲”(eros)。“爱欲”意味着创造力的勃发,生命的充盈,与超越工具理性的人际关系。联想到在2023年一度成为话题的“友情的消退”,当代社会同“爱欲”的解放之间显然还相去甚远。而在“爱欲”尚未得到解放的情况下,对“性伴侣”这一关系的过分关注反倒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际关系的贫乏:在枯燥的日常中,能让人感到些许乐趣的只剩下带来最原始生理刺激的性行为。具体到“situationship”,它所指代的更是一种力图规避责任的亲密关系,这种对“责任”和“风险”的规避更像是工具理性计算后的结果,而这样的计算恰恰有悖于浪漫之爱的本质——它意味着激情、爱欲和冒险。

  因此,从“rizz”“Swiftie”和“situationship”三个词来看,在经历了疫情之后,人们或许的确对“人际关系”更为关注。然而,这种关注在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也同样隐含着焦虑和疑惑: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我们如何衡量自己的“吸引力”,我们所需要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吸引力”?趣缘社群凝聚起了人们的认同,但这样的社群如何保持开放和包容?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年代,我们的人际关系究竟是更丰富还是更贫乏,又要如何看待“浪漫之爱”和“爱欲化”的理想?

  我们正在失去与社会的共鸣?

  相较于牛津大学出版社,柯林斯词典所关注的许多词汇都指向宏观的社会现象,其中包括“greedflation”(“贪婪通胀”,意即公司哄抬物价,使其价格涨幅远高于成本涨幅)、“debanking”(“去银行化”,意即金融机构在没有事先警告的情况下单方面切断与客户的商业关系)“Nepo baby”(Nepo是“裙带关系”,即“Nepotism”一词的缩写,其含义接近于中文语境下的“星二代”/“学二代”等:意指父母已经在某个领域事业有成,因而孩子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继往开来”)和“deinfluencing”(“去影响力”:某些红人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带货”,而“去影响力”指的则是相反的现象,即红人利用社交媒体让自己的粉丝们“避雷”,尤其是避免过度消费)。

  四个热词共同指向的焦虑是,私人对“资本”的占有和控制极大地影响着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以至于那些不占有充足资本的成员日渐感到自己失去了对生活世界的掌控,及其与社会的共鸣。这里的“资本”不仅包括生产资料、金融资本等,同时包括“象征资本”“文化资本”等派生性的“资本”概念。

  “greedflation”的流行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英美当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利润推动型通胀”,也就是说企业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等因素作为借口来提高商品价格。诚然,许多专业的财经媒体对此进行了“辟谣”,他们认为当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疫情后供应链尚未复原,俄乌冲突也导致能源和食品供应不足。因此,企业并没有“恶意哄抬物价”。然而,任何“辟谣”也否认不了以下两点:一方面,“利润推动型通胀”多发于市场处于寡头或垄断状态之时。因此,该词汇的流行意味着寡头控制市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即便物价上涨同成本相关,企业提价的直接动因也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利润,而在当下,这样的举措和意图已明显同人们维持生活水平的愿望相冲突。

  “debanking”的流行则源于英国保守派政客奈杰尔·法拉奇(Nigel Farage)与顾资银行(Coutts)的纠纷。顾资银行以奈杰尔的账户“低于阈值”为由关闭了这一账户,终止了对他的金融服务。但后续泄出的消息显示,奈杰尔的账户之所以被关闭,是因为他的保守主义观点“同顾资银行的价值观不合”。该事件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表示自己的账户在没有得到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就被关停。

  “Nepo baby”和“deinfluencing”则共同指向对名人所拥有之象征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焦虑。前者认为,名人的影响力使得他们的子女天然地在竞争中享有优势;后者则担忧于名人借助其影响力与消费主义“合谋”,操纵人们的欲望。然而,虽然这两个词汇旨在揭示并反抗令人担忧的现象,但其本身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就前者而言,如若人们普遍地将名人子女视为“裙带关系”的受益者,那么自身富有才华的名人子女也可能因此感到不公。例如,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的妻子海莉·比伯(Hailey Bieber)就曾被贬为“Nepo baby”——人们认为她依靠自己的父亲,著名男演员史蒂芬·鲍德温(Stephen Baldwin)和丈夫的裙带关系“上位”。对此,她以身穿一件印有“Nepo Baby”字样的T恤作为回应;在一次电视访谈中,她和一位同样被视为“Nepo Baby”的好友谈到了这一话题,她们认为“业内人士的孩子必须比没有关系的人更努力地工作才能证明自己”。

  就后者而言,名人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抵制“过度消费”看起来无可指摘。但事实上,许多名人抵制过度消费的方式是推荐自己的粉丝们购买某些“高性价比”的商品,或采用某种“更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但其前提仍然是购买特定或商品、书籍或课程)。如此一来,他们所推动的可能是一种以“反消费主义”为名的“消费主义”。

  简言之,从飞涨的物价,到可能被无理由终止的账户;从“出生在罗马”的“星二代”到充斥社交媒体的“意见领袖”们,柯林斯词典所囊括的这组热词都指向了人们对于与社会失去“共鸣”,对生活失去“掌控感”的担忧。

  人工智能时代:求“真”的理想何去何从?

  如果说有某个话题得到了各机构的共同关注,那么这一话题则非“AI”莫属。正如前文所说,“prompt”入选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热词评选决赛圈;而在柯林斯词典的评选中,也正是“AI”一词击败上述有关社会现象的词汇,最终获选为“年度热词”。剑桥词典选出的“年度热词”是“hallucinate”(幻),选择该词的理由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2023年取得的巨大进展密切相关:“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强大的工具,但我们仍在学习如何安全有效地与之互动——这意味着我们既要认识到它的潜在优势,也要认识到它目前的弱点。”韦氏词典则将“authentic”(真)选为“年度热词”,其官方解释是:“‘真’(authentic)有许多含义,包括‘不是虚假的或仿冒的’、‘是真实的’、‘忠实于自己的个性与品格’……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真’与‘伪’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不难发现,“真”与“幻”形成了一组极为鲜明的对照。如若将“真”理解为“真实”,那么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大的“造假”能力显然为人们辨别何为“真实”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各大视频平台上,AI换脸、AI配音在带来“节目效果”的同时也扰乱了人们的视听;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chatgpt等工具的介入让何为人类的“原创成果”,何为AI的“襄助之功”变得日渐模糊……然而,在“真实性”这一层面上,虽然AI极易造成“真假莫辨”的结果,但其带来的更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AI的“造假”还能被分辨,艺术和学术领域能以共识性的规范引导AI的应用,那么这些问题不难被解决。从伦理层面来看,AI对“本真性”理想的挑战更加显著且难以应对,它直接关涉到人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

  “选择人工智能,还是传统词典?”剑桥词典在年度词汇的讨论中发起了面向自身的互动提问环节。

  “本真性”意味着这样一种理想:人们相信自己拥有某种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他们所要做的便是忠于这种本真的“个性”和“气质”并使之得到发展,而这也正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AI的应用至少为“本真性”的理想带来了两方面的挑战:一者,人们越来越不能确定,自己在生活中所形成的是否是真实的个性,他们的个性发展是否真正由自己所决定。在当下,人们在“上网冲浪”时留下的任何一点微小“足迹”都会被大数据所“捕获”并“分析”,随之而来的就是专为迎合其偏好而推送的大量内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离不开与异质性因素的沟通和对话,但“大数据”却将人们封闭在“茧房”之中。因此,人们越来越担忧,自己的生活在何种程度上由自己“主宰”,而非被AI所“操纵”。

  韦氏词典的年度热词之一“Deepfake”。

  另一方面,人类的“个性”是否真的是独特的,又在何种程度上真正具有价值?随着AI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自身拥有某种无可替代之价值的信念也受到了冲击。AI在许多领域似乎都做得比人类更好,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原本被视为“不可替代”的领域:例如,有网友认为AI在聊天中甚至能比真人提供更充分的情绪价值;再如,当人们把某位哲学家的作品和AI模仿他写出的作品放在一起时,即便是专门的研究者也难辨真伪。在过去,丰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被视为人类之“独特性”的体现,而人们的“本真性”也蕴含在其中。但在当下,AI的发展要求人们重新审视“本真性”的理想。

  简言之,与其说2023年的“年度词群”向我们展示了某种确定的情感与精神风貌,不如说它呈现出了一幅充满不确定性的图景,并提出了一系列难以回答的问题:人们如何能建立起负责、包容的社会关系并在其中得到支持;人们如何能恢复与社会的“共鸣”和对自身生活的掌控?面对新兴技术,求“真”(无论是“真实”还是“本真”)的理想又将何去何从?正是怀揣着这些不确定性和问题,我们在时间的裹挟下走向了2024年。

  参考资料:

  [1] Cambridge Dictionary: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Word of the Year 2023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editorial/woty

  [2]Rebecca Jennings: The lie of “deinfluencing”

  https://www.vox.com/culture/23950580/deinfluencing-tiktok-shop-influencer-culture-consumerism

  [3] Nadia Khomami: Got rizz? Tom Holland memes propel popularity of 2023 word of the year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3/dec/04/got-rizz-tom-holland-memes-propel-popularity-of-2023-word-of-the-year

  [4] Esther Addley: ‘AI’ named most notable word of 2023 by Collins dictionary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3/nov/01/ai-named-most-notable-word-of-2023-by-collins-dictionary

  作者/谢廷玉五大配资炒股平台